作文时事素材:“国士无双”先收藏再背!

2024-05-19 01:53:42来源:华体会体育app官方下载 作者:华体会体育app 华体会体育app

  屠呦呦认为,有着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的中医药一定蕴藏着精华,应该在挖掘上狠下功夫。

  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下,屠呦呦意识到,绞汁而非煎服,温度有很大的可能是关键。于是,她带领研究团队,尝试采用低温提取,并首次以为溶剂,终于创建出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后经研究证实,用提取这一步,是保证青蒿素有效制剂的关键所在。

  春草鹿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消息传来,全世界华人无不振奋。

  屠呦呦获奖,其意义不只是局限于科研领域。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在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屠呦呦获奖提振了中国人的信心与勇气,她的科研经历,她的求索精神,以及她的人格魅力,都让民众感佩,并从中受益。

  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评价屠呦呦:“她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青蒿素的中国女性。”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说道: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的诺贝尔奖首破纪录,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科学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地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的目标。

  屠呦呦说,中国科技工作人员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奉献于祖国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义不容辞,这就是我们当下的责任与担当。正是因为始终把“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当作人生追求,如今已年近九旬的屠呦呦,仍继续主持着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工作,并致力于创造出新的成果,造福于人类健康。

  无论科技工作人员还是其他领域的人士,只要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一起,传承“两弹一星”精神,锐意进取、锐意创新,就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实现人生梦想,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从2015年到2019年,这位年近90岁的老科学家,全部的精力仍花在科研上,她说:“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

  “科研不是为了争名争利。”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线年底,屠呦呦听闻北大想设立“屠呦呦新药创新研究院”,她一再坚持不要用自己的名字,她说,“我已经太张扬了”。

  《人民日报》曾这样评价钟南山先生: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7年前,他是抵御“非典”的,17年后,面对新型肺炎,84岁高龄的他,又一次站了出来。这一次,他已经不单单是战士,更是担负着所有人期待的国士,是国家不可曲折的脊梁。

  2003年,钟南山不惧个人安危,带领团队坚守前线,积极探索治疗方案,成功抗击非典疫情。作为抗疫领军人物,他被评选同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此后,他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积极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2020年年初,当新冠病毒的阴霾笼罩全国之时,84岁的钟南山又再次请缨,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投入抗疫战场的第一线日这天,他“叫醒”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当新型肺炎出现的时候,他让所有人都待在安全的地区,没事不要去武汉,自己却连夜只身前往武汉。有人把他称为“逆行者”,可钟南山说过,他“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在这个超长的、闷守在家里的春节假期,任何一个人都经历了慌乱、紧张、惶恐、惊疑、甚至沮丧的心路历程。而一位84岁老人的几次露面,却如同定海神针,给慌乱中的人们以镇定和希望。 “钟南山没说动,谁都不要动”,这是一条网友间流传的段子,可见钟南山的一句话于国人之重要。

  这段时间,微博上还出现一个话题,叫做#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阅读量目前已超过1.4亿。所谓“三山齐聚克难关”,则寄托着一种朴素又真挚的期待。

  这一切,源于人们对钟南山无条件的信任,源于17年前那场在国人心里留下深刻伤痕的非典疫情。那年,顶住层层压力说出真相、挽救无数性命的医者,就有钟南山。积17年声望与风骨至今,在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到来时,人们对他的情感,已经深厚到必须由沉甸甸的四个字来表达:国士无双。

  钟南山不仅医术高超,更是一位敢于直言的斗士。非典来袭,他率先坦陈疫情重大,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促成疫苗的成功研制;雾霾扩散,他建言公开全国雾霾监测数据……“我长期在一线工作,就该讲实话”,在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敢医敢言”四个字,正是他为人的真实写照。

  一句“辛苦了”,道出了普通网友对钟老的敬重,而他曾说,生活总要有一些挑战,有挑战才会有理想。所以,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是,钟南山喜欢做科研。

  “一个人不能老是躺在12年前的事情(注:2003年的“非典”)上,得做点事,而且希望做的事有点亮点,有点贡献。所以现在科研又做了几个项目,现在带有方向性的,我希望可以做出来一些。”他在2015年的一次采访中提到。

  钟南山说:我父亲75岁的时候想写一本书,当时母亲也去世了,我便劝他不要写了。父亲说,不写,让什么?等死么?此后,父亲去图书馆,最早去,最晚出来。但当时父亲眼睛不太好,双眼有复视(一个东西看成两个),他便常常捂着一个眼睛来写,写累了就换捂另外一个眼睛来写。

  就这样,用手一点一点写了40多万字的《儿科的症状学》,一个老人把几十年的积累,写成文字丝毫没有保留地留给后人。一个人的教养,原来都藏在“家风”里了。

  鲐背之年,袁老仍在“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中不知疲倦地探索耕耘。这样一种精神,引领无数科研工作者冲在一线拓荒、甘为人梯奉献,铸就中国的今时今日;激励着青年学子紧随榜样的步伐,在强国征程中不断筑梦圆梦。

  这些水稻不仅让我们牢牢地把饭碗端在了自己的手里,更让中国从一个世界粮食救援的接收者,到国际粮食安全的保卫者。这是一群人的努力,是几代人的坚持,更是一个国家的担当。在未来,会有更多非洲的孩子吃上袁隆平爷爷的米,我想,我们要感谢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更要感恩那些面朝土地心怀世界的 播种者们。